崔天凱大使在最近的談話中表示,中國願意和美國達成協議,也願意作些讓步,但是不知道美國到底想要什麼。
從上星期美國副總統彭斯的講話中看來,美國視中國為惡意和敵對的“競爭對手”,其危險性和破壞性甚至超過俄國。他的講話,實際是美國全方位向中國“宣戰”,那麼美國究竟想干什麼?是想顛覆中國的現政權嗎?是想消滅中國嗎?
彭斯的講話的確對中國充滿敵意,似乎印證了中國對美國的傳統看法︰美帝滅我之心不死。
特朗普上台伊始,中國似乎很看好他,因為他在競選時宣布要退出TPP,而TPP是奧巴馬所設計的針對中國的排斥性貿易協定,對中國威脅很大。中國看好特朗普,還因為他是個商人出身的總統,不講意識形態,不講人權,只講錢,好對付。因此,盡管特朗普威脅要打“貿易戰”,雙方都認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談判得到解決。
2017年特朗普訪問北京期間,北京的幾千億美元大單並沒有滿足特朗普的胃口,以後的幾次談判又都以失敗告終,特朗普威脅征稅,中方警告“以牙還牙”,但是並沒有達到“止戰”的目的。雙方開始意識到,事情沒有過去想象的那麼簡單。
彭斯的講話,說明美國對中國的看法變了。美國認為中國在力量壯大之後,全面挑戰美國的國際地位,兩國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已經不只是限于貿易,而是擴展到政治、軍事、意識形態、人權、文化、宣傳等各個方面。
美國對中國看法的改變,中國也有一部分責任,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的崛起。美國本來已經退出亞洲,中國在釣魚島和南海島嶼問題上的表現過于張揚,把美國又招惹回來了,遠不如當年毛主席一舉收復西沙群島那種快速果斷的軍事行動更為有效,而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崛起,遠不如現在強大。
既然中、美關系已經發展為全方位對抗,沖突是否已經難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已經應驗?中國的“不對抗、不沖突”戰略是否已經過時?
我認為我們不必過于悲觀,事情還沒有嚴重到這一地步。我個人的看法是,目前美國對外的核心利益是解決“朝鮮棄核”問題,對內的核心利益仍然是“發展經濟”,而美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解決和中國的貿易糾紛。
貿易順差在一個國家的GDP計算中是一個加數,逆差是個減數。巴菲特關于“貿易逆差等于財富外流”的理論是正確的。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就等于美國的巨額財富外流,特朗普當然要為此起急。
特朗普到底想要什麼,說來說去還就是這兩件事,一是降低貿易逆差(包括中方開放市場),二是保護知識產權。
在我看來,一切其它問題都是圍繞貿易糾紛所衍生出來的。中、美之間的矛盾,歸根到底仍然離不開一個“錢”字。這個問題解決了,其它問題也就引刃而解了。
中、美之間的矛盾再怎麼尖銳,不會惡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戰,大家盡可放心。貿易糾紛早晚是要坐下來談判的,現在大家打一打,比試比試,乘此機會,各自掂量一下自己的份量,對于今後的談判有益無害。
眼下美國飛機和軍艦雖然不斷在南海穿行,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對抗行動,有朝一日中國軍艦和飛機也可以到加勒比海去穿行,互相抵消就是了,而俄國與越南正在九段線範圍內大規模聯合開采石油,侵犯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對此,是心知肚明的。(點擊這里)